2015年4月發布的“水十條”被認為是我國規格最高的水治理行動計劃。業內人士指出,“水十條”編制過程中,光是由國務院副總理主持的專題會就開過兩次。“這樣的行動計劃,真正把水污染防治的地位提升到了國家水環境安全的角度,提到生態文明的角度了。”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柏仇勇說。
“十三五”開局之年,備受關注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細則有望在年內落地。
1月11日,2016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會議上指出,2016年是確定“十三五”環境保護頂層設計的一年,環保工作任務艱巨。要求深化水污染防治,出臺“水十條”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辦法和實施細則,開展流域綜合管理試點等工作。
據公開資料,目前包括山東、安徽等省份在內,已經有近30個省(區、市)公布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隨著“水十條”細則的出臺落地,2016年的萬億治水盛宴亦將開啟。
治水細則年內出臺
水體污染治理方面將出“重拳”。
近日來自權威人士透露的消息稱,環保部正在編制“水十條”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辦法和實施細則,預計今年出臺。值得注意的是,問責制將進一步細化落實,環保部將和各省市簽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地方若治理不力將面臨強力問責。
“和大氣污染治理相類似,各個地方根據‘水十條’中設定的總體治理目標,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來和環保部簽訂責任狀,就是把治理水污染目標和任務進行細化,將所有能夠落實的任務全部落實。這是一條紅線。如果治理出現不作為的情況,相關部門及其主管領導將面臨問責。”上述人士說。
據其介紹說,讓“水十條”落地,通過在污水處理、工業廢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進行強力監管,鐵腕治污將進入“新常態”。環保部將陸續出臺配套措施、考核辦法和實施細則,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行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
而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相比已經得到足夠重視的空氣污染問題,從長期危害性和治理難度等方面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問題更值得關注。下一步,環保部將全面落實“水十條”,源頭治理將成為重點,特別是共同治理地表與地下、陸上與海洋污染,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等制度,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保護、治理和修復。
傳遞綠色發展正效應
事實上,“水十條”的出臺日期與同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僅有一日之隔,經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我國經濟呈現穩中趨緩態勢。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少經濟運行指標繼續走低,如PPI延續跌勢,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持續處于低位等。有人擔心,“水十條”制定的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過高、任務過重、舉措過嚴,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使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制造業雪上加霜。
重典之下,必然會對經濟發展的速度帶來一定影響。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這決不意味著為了穩定經濟增速,就可以忽略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走“犧牲環境換發展”的老路,樂觀地看,“水十條”給一些產業向下“拉一把”的同時,也在給另一些產業向上“推一把”。“水十條”給經濟發展帶來的正效應,直接體現在對環保產業的拉動上。
據公開資料,“水十條”通過加大治污投資力度,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環保裝備研制和產業化水平等措施,將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元。環保部預測,實施“水十條”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累計增加非農就業約390萬人,使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增加2.3%。
縱觀2015,不僅是迎來“水十條”的一年,也是新環保法實施的第一年,是“大氣十條”進入深入實施階段的一年。當前,鐵腕治污已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常態,而“水十條”和其他鐵腕治污手段一樣,是優化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必將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為經濟繼續保持平穩運行輸入正能量,促使中國最終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