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在四川省世界環境日新聞發布會上,省環保廳正式對外公布《2015年四川省環境狀況公報》(下文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5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空氣質量持續改善,6個出川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2016年,四川的環境保護將有何新動作?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楊雪鴻透露,今年,省財政拿出1個億,效仿治霾激勵資金,用于各市州水污染防治考核激勵。
截至6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已經實施17個月。新《環保法》不僅有四個配套辦法為其裝上“牙齒”,“按日連續計罰”更是打破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罰款數額的限制,“罰無上限”。
何為“按日計罰”?根據規定,對違法排污企業啟動按日計罰要滿足3個條件:企業要有違法排污行為;按照水、大氣等專門環保法律的規定受到罰款處罰;環保部門責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
根據環保廳的統計,2015年全年,四川省共受理12369環保舉報熱線18989 件,12369 微信舉報 333 件。2016年1月至今,全省共受理12369環保舉報熱線3381件,12369微信舉報572件。
從投訴類型看,廢氣污染和噪聲污染是我省群眾投訴的熱點,其次是水污染,這也和全國總體特點一致。在全省受理的投訴中,2015年廢氣污染占50%,噪聲污染占32%,廢水污染占18%,固廢、輻射及其他污染占3%。2016年1月至今,廢氣污染也接近一半,占47%。
關注“十二五”期間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完成率僅56%
“十二五”期間,省環保廳在執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時,完成率為56%。
“申報項目多,實得資金少,造成一些項目無法實施。”楊雪鴻說,在國家制定《規劃》時,為最大程度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省環保廳編制申報了243個水污染治理項目。但由于國家資金有限,并按照“先庫區、后上游”撥付,最后實際到位資金只占總投入的18.25%。一些已納入《規劃》的項目,沒得到國家資金的保障,造成項目執行落后。
“我省兩次上報,申請對該《規劃》中期評估時作出相應調整,但一直未調整。”楊雪鴻表示,而且有限的資金用于“減排”這個環保重點,加上各部門各自執行自身規劃,資金安排有錯位,最后影響《規劃》完成率。
“盡管如此,我省完成率在長江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5省市中仍居于前列,而且考核等次逐年提高,達到國家《規劃》考核要求。”楊雪鴻說。
投入1個億設立水污染防治激勵資金
楊雪鴻透露,今年省財政將會投入1個億,設立水污染防治激勵資金。在此之前,有例可循的便是從去年開始實行的《四川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激勵暫行辦法》。
“去年年初,我省對各市(州)各發放500萬元治霾激勵資金,年終未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市(州),分檔扣收預下達的激勵資金。”楊雪鴻介紹,去年全年,全省共有17個市(州)完成目標任務,未完成任務的4個市共扣收900萬元資金。
“但水污染防治激勵資金和空氣質量考核激勵資金還是有不同。”楊雪鴻介紹,空氣質量考核激勵資金是全省各個市州平分,但是水環境治理激勵資金會根據各市州的具體情況、治理難度進行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