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農村水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呈現出迅速惡化的趨勢,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如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地下水質逐漸惡化等。因此,保護農村水環境,研究農村水污染防治尤為重要。
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傳統粗放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并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許多環境問題日益凸現,農村生態環境令人擔憂,特別是環境“臟、亂、差”、飲用水源水質下降、畜禽養殖污染、工業企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加速轉移等問題突出,使農村環境質量進一步惡化,不僅威脅著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許多村莊將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邊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池塘,無人負責垃圾收集與處理。另一方面,鄉鎮企業或農村家庭作坊排污、工業和生活廢棄物、養殖業、農業生產等都直接污染地下水,形成時間長、范圍廣,它不像河流等地表水污染一樣可以看到,是看不到的污染水源,可以說,地下水污染是農村水污染最大的隱患。
建議
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強化管理,嚴格執行。新《水污染防治法》增強了強制執行手段,環保部門應當及時拓展思路,合理運用法律法規制定有效的方法手段,對于污水產生前、排放中和排放后的全過程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指導和約束。同時必須保證在新增硬件基礎設施時,有相應的配套排污設施。
環境保護工作與政府官員的業績掛鉤。落實地方政府環保責任,各級政府要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建立相應的環保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積極推進綠色GDP,落實把環境保護納入政績考核的范圍內。
加強農村水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加強農村環保宣傳教育,積極開展各類宣傳活動。教育孩子從小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以此帶動家庭、社會;在各鄉鎮開展環保知識下鄉、環保標語上墻活動,采取懸掛警示掛圖、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教授農民施用農藥、化肥、節水灌溉等方面的環保知識、技術和針對農村環境污染所要采取的措施等內容;多利用發生在農民身邊的污染案件以案說法,多使用通俗化的語言,以達到全面提高農民環境保護意識的作用。
建立嚴格保密的投訴機制。在各級環保機構中,設置專門接待環境投訴的科室或部門,接受各種形式的投訴,比如電話,郵件,信件等。對于投訴人要嚴格保密,如有泄密者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并對所投訴事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對投訴人進行合理獎勵。
防與治相結合。從物料平衡的角度來講,污染物從根本上來說是生產過程中浪費的原材料,排放的污染物越多,原材料浪費就越多,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就越差。因此,水污染一定要從生產工藝上進行預防。提高工藝的科學性和設備的先進性,這樣,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減輕污染。政府要幫助企業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無污染的生產設施和工藝流程,減少和控制污水的排放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