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全國污水處理量將達674億噸,供水量將攀升至724億噸,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8.7%和2.4%。財政部綜合信息平臺顯示,今年3月末污水處理、供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項目總數是1372個,約占項目總數的17.77%。相比1月份,污水處理項目新增647個,污水處理新增投資額達11557億元。其中,以“水務+PPP”的組合備受業界青睞。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5月31日,全國共發布PPP項目8644個,總投資需求約10.4萬億元。然而,截至4月,納入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的項目落地率僅有21.7%,出現落地難的現象。在PPP熱潮之下,水務行業如何迎接歷史機遇?城市水資源“聯姻”PPP,怎樣才能攜手共進?
對此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龍隆指出,水資源PPP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個“P”,即Partnership(合作)。水是特殊產品,不可能完全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政府必須提供基礎的保障,從經營管理上說水務往往是自然壟斷,因為單個城市不可能有幾套水務管網,同時難以產生超額利潤。引入PPP模式后,則需要考慮資本收益和合作的穩定,這些特殊性決定了這種“聯姻”必須處理好政府和社會資本之間合約的穩定性。
近期,財政部等20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第三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申報篩選工作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各地要在7月25日之前提交示范項目申報材料,并于7月底之前形成備選項目清單和項目評審工作方案。與前兩批示范項目不同,第三批篩選工作由財政部與相關行業部委橫向聯合開展,是從財政部示范到全國示范的升級。第三批示范項目申報篩選要求注重與我國“十三五”期間重大問題、重點項目有機銜接,更加突出創新和帶動示范效應。
值得關注的是,在地方密集推進的PPP項目中,水資源項目的熱度明顯升溫。各地推出水資源PPP項目的價值和意義,主要在于引進PPP模式能夠達到多方共贏的目標。不過目前的情況是,水資源PPP項目發布量大,但落地難。阻礙水資源PPP項目落地實施有多方面原因,誠如項目本身回報率微薄、項目邊界不清晰、中介機構經驗不足、風險承擔不合理、政策不統一等。
如何讓民間資本敢投資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2013年底,我國污水處理量為445億噸,供水量為641億噸。據測算,到2018年,全國污水處理量將達674億噸,供水量將攀升至724億噸,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8.7%和2.4%。財政部綜合信息平臺顯示,2016年3月末污水處理、供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項目總數是1372個,約占項目總數的17.77%。相比1月份,污水處理項目新增647個,污水處理新增投資額達11557億元。
這么大的治理需求,僅靠財政的投入難以滿足需求,必須撬動社會資本,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實現水務領域產品服務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提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介紹,目前財政部項目庫里涉水方面的項目達到1400多個,但相關的試點才啟動12個。與傳統的政府投資行為相比,PPP項目從偏建設、偏工程轉向重績效、重服務從單一的項目延伸到綜合治理項目包。流域治理項目綜合業務強、河道整治、海綿城市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內容,恰好對接了PPP模式,給具備資本、技術、資源整合能力的眾多服務商提供了廣闊的商機。在PPP領域中規范的推廣運用中,應研究建立水務PPP相關方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約束機制,特別注重建立利益相關方的項目協調和約束機制;研究推進水務PPP模式中信息公開機制的建設,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研究推進水務PPP當中公眾參與的立法工作,盡早實現公眾參與有法可依;研究加強水務服務行業的績效管理工作,保障水務服務企業的合法權益;深入研究探索第三方監管機制。
|